首页    军事科普    喀秋莎火箭炮

喀秋莎火箭炮

喀秋莎火箭炮的科普故事

前苏联BM-13型火箭炮,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喀秋莎”(Katyusha),是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并装备的一款轮式车载火箭炮。这一型号的火箭炮由年轻的苏联火炮设计师利昂契夫于20世纪30年代末发明,并在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。

IMG_256

IMG_256

IMG_256

其正式型号为BМ-13,采用了滑轨定向器,共有8条发射滑轨,可一次齐射16发直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,最大射程可达8.5千米。其独特设计使其能够单独发射、部分连射或一次齐射,而一次齐射仅需7-10秒,重新装填约需5-10分钟。

喀秋莎火箭炮主要分为汽车部分和发射部分。发射部分包括滑轨床、炮架、回转盘、底架、瞄准装置和发射装置等组成。在发射前,火箭弹被定向钮钳固定在滑轨槽的定向沟内。火箭弹的战斗部分装有TNT炸药,药筒则由七根管状发射药筒组成。这一设计使得“喀秋莎”在战场上表现卓越,成为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的代名词。

IMG_256

火箭炮采用载重卡车为底盘,安装了8个导轨式发射架,构成了移动式火箭炮发射系统。能挂载16枚M-13型固体燃料火箭弹,战斗射程达8500米,最大行程385千米。BM-13型火箭炮于1941年开始装备苏联军队,总计装备数量达6800门,成为二战中苏联军队的得力助手。在战场上,“喀秋莎”以其强大的火力和高机动性广受赞誉。

IMG_256

IMG_256

斯大林的管风琴

斯大林曾在卫国战争中巧妙地运用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对抗德军。其强大的威力让德国装备精良的火炮变得无力回天,为苏联赢得了宝贵的战略优势。德军对“喀秋莎”的畏惧之情可见一斑,甚至战场上一旦传来类似管风琴弹奏的声音,德军便知逃脱无望。因此,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在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,被赞誉为“斯大林的管风琴”。

IMG_256

 

 

 

抗美援朝展神威

抗美援朝战争中,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着强大的“联合国军”,武器装备相对落后。然而,我军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,成功抵御了敌人的进攻,并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。其中,“喀秋莎”火箭炮的出现,成为了一大转折点。

IMG_256

。当时志愿军的炮兵部队将这种火箭炮配备给第21师,该师装备了120门火箭炮,为了发挥“喀秋莎”火箭炮高效的火力和迅速的部署这两大特点,21师在作战时以团(或营)为单位协同进行射击。展现了其强大的威力。在一次反击战中,志愿军火炮部队以24门“喀秋莎”火箭炮的齐射,瞬间摧毁了美军阵地,令敌人闻风丧胆,甚至有人以为志愿军使用了“原子炮”。

IMG_256

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再次展现了其威力。在与美骑兵1师的激战中,志愿军采用了精密的策略,配合炮火展开了进攻,成功夺回了重要阵地。这些战斗证明了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,为志愿军取得了关键胜利。

上甘岭战役更是“喀秋莎”火箭炮的辉煌时刻。在面对美军大规模进攻时,志愿军依靠炮火的强大威力,成功击退了敌人的攻势,最终守住了阵地。特别是21师的209团,在战斗中多次展示了“喀秋莎”火箭炮的威力,成为了战场上的一支强大力量。

IMG_256

毛主席曾经指出,炮兵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。而“喀秋莎”火箭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在战后的总结中,志愿军总部授予21师209团“百花齐放,震破敌胆,战士最爱你,敌人最怕你”奖旗,以表彰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。

IMG_256

如此战功赫赫的喀秋莎火箭炮,在泰山军事博物馆就有多辆收藏和展出,热爱军事历史的朋友们来军博千万不要错过哦!

图片_20231211134540

泰山军博馆藏的中国产喀秋莎火箭炮(74式火箭布雷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