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59式主战坦克
中国59式主战坦克:铁骑纵横60年
59式中型坦克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生产并大量装备的第一代主战坦克。
现藏于泰山军事博物馆的国产59式中型坦克
该型坦克战斗全重36吨,乘员4人,最大时速50千米,最大行程560千米。主要武器有1门100毫米线膛炮,战斗射速7发/分,1挺12.7毫米高射机枪和2挺7.62毫米机枪,配有红外夜视仪可夜间驾驶 。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,炮塔成流线型,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。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,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良好,重量较轻,结构简单,工作可靠,使用维护方便。
59式中型坦克于1959年开始列装中国军队,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是中国装甲兵的主要装备。中国共生产了1万辆以上的59式坦克,绝大部分是包头617厂生产的,中国另一个坦克生产基地-洛阳拖拉机厂生产了500辆59式坦克。
参加阅兵式的我军“钢铁洪流”
现在我们深入剖析59式主战坦克的结构分解、性能参数,同时探讨一些与其相关的历史故事,带领大家一窥曾经我军陆战之王的神秘面纱。
结构分解
1、车体结构
59式主战坦克是由前苏联的的T-54坦克仿制的,车体结构主要包括上部结构和下部底盘。上部结构包括指挥塔、炮塔和车体前后盖板。指挥塔内安装有坦克指挥官和炮手的工作站,实现火力指挥和控制。炮塔上则装备了100毫米主炮和2挺机枪。
59式中型坦克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。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,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,车体中段是战斗舱,其上有炮塔,车体后部为动力-传动舱,发动机横向布置。 炮塔为铸造件,车内有4名乘员,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,便于向前观察;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,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;装填手位置在火炮右侧。
该坦克车内携带炮弹34发,右前方炮弹架内有炮弹20发,左侧甲板固定有2发,右侧甲板固定有4发,炮塔右壁固定有2发,炮塔尾部固定5发,另有1发弹存放在炮尾下方战斗舱的底板上。安全门设在驾驶员座椅后方。
59式坦克的原型,苏联T-54坦克照片
2、引擎和传动系统
59式主战坦克的动力系统由柴油发动机提供,这种发动机既能够为坦克提供足够的动力,又能够在不同地形上实现良好的机动性。传动系统采用先进的液压传动装置,使坦克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战场环境。
3、武器系统
主战坦克的武器系统是其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。59式坦克配备了一门口径为100毫米的线膛炮,能够发射穿甲弹、榴弹等多种类型的炮弹。此外,坦克还装备有一挺12.7毫米口径的高射机枪,用于对付敌方轻型装甲目标和人员。
性能参数
1、火力威力
59式主战坦克的主炮火力强大,能够轻松穿透敌方装甲。其火控系统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,使得坦克在行进中依然能够准确瞄准目标,提高了火力的精准度和威力。
坦克的装甲防护一直是设计的重点。59式主战坦克的装甲采用复合装甲设计,能够有效抵御来自敌方各种武器的攻击。这种坚固的装甲保护了车内人员的安全,使其在战场上更具生存能力。
机动性能是坦克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。59式主战坦克通过其先进的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,能够在不同地形中迅速穿越,保持灵活性。这使得坦克能够在战场上迅速适应并占据有利地形。
中国59式主战坦克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在那场战争中,中国坦克部队展现了卓越的火力和机动性,成功击退了越南军队的侵略,为维护地区和平和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,有一个团的59式中型坦克参与了对越攻击,即43军坦克团。参战59式坦克80辆、装甲输送车7辆、坦克牵引车4辆、运输卡车87辆,全团参战人员1380人。
中央军委授予1营“英雄坦克营”荣誉称号,授予1连“英雄坦克连”荣誉称号。
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,中国对59式主战坦克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进。这包括更新换代的火控系统、通信系统以及更为先进的动力装置,使得坦克在信息化战争时代更具竞争力。
59式坦克的变化正反映了中国军工产业的进步。国家富强,科研水平如日中天,我国的军事工业也变得越来越强!从1959年第一辆59式驶下生产线至今已近60年了,老兵不死,他们永远守卫着这个国家。